流行语控

流行图片流行语大全流行语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生活

小暑下雨意味着什么

作者:小一 时间: 2024-04-04 15:34:35 阅读:(1)

爱流行导读:本文是爱流行小编据网络最新关于“小暑下雨意味着什么”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内容!

小暑节气的到来其实就是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了,这个时候其实大家也是比较关注天气变化的,那么在小暑下雨意味着什么,小暑下雨有什么说法,小暑下雨倒黄梅是什么意思,小暑养生要注意什么,接下来大家就随爱流行小编一起了解看看~

小暑下雨意味着什么

小暑到来,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,我国大部分地区此时常有暴雨光顾。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,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。有“大暑小暑,灌死老鼠”之说,更有“小暑南风,大暑旱”、“小暑打雷,大暑破圩”的经验总结,意即小暑若是吹南风,则大暑时必定无雨,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,否则必有大旱;小暑日如果打雷,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。

那么小暑天下雨好还是不好呢?对未来天气有什么指示性意义吗?我国各地流传着许多生动易懂的气象谚语,从中我们或可获知一二,例如:

“小暑有雨旱,小寒有雨冷。”(桂)

“小暑雨如银,大暑雨如金。”(苏)

“小暑下几点,大暑没河堤。”(冀)

“雨打小暑头,四十五天不用牛。”(苏)(意指如果小暑那天下雨,以后要很长时间都是雨天,一时用不上牛了)

“小暑不见日头,大暑晒开石头。”(苏、湘)

可见,小暑天下雨,对其后天气的晴雨还是有一定预报作用的,有经验的农民朋友就可以以此为参考,来进行下一步的作物管理规划。

另外,小暑节气打雷和未来天气晴雨状况也有着相应的关系。例如,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,有“小暑一声雷,倒转半月做黄梅”的谚语。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“倒黄梅”的天气信息,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。

而小暑节气的凉热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关系,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:

“小暑热得透,大暑凉飕飕。”(沪、湘、辽、晋)

“小暑热得透,大暑凉悠悠。”(川、贵)

“小暑凉飕飕,大暑热熬熬。”(湘)

“小暑过热,九月早冷。”(苏)

“小暑热过头,九月早寒流。”(冀)

“小暑热过头,秋天冷得早。”(湘)

“小暑大暑不热,小寒大寒不冷。”(桂)

小暑下雨预示着什么

小暑有雨旱,小寒有雨冷。

这是广西省地区的一句俗语,说的是在小暑的时候天气下雨的话,那么今年就可能是旱年,而在小寒节气下雨,那么后面的天气就会比较的寒冷。

小暑南风,大暑旱。

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小暑节气的时候是最忌讳吹南风的,这样在大暑节气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大的旱情。同时在有些地方还有着“小暑打雷,大暑破圩”的民谚,意思是说在小暑节气还忌讳打雷,如果当天打雷的话,那在大暑的时候就会下大雨,甚至还可能会冲毁决圩堤。

雨打小暑头,四十五天不用牛。

这是江苏省一些农村地区的民谚,其意思是说如果在小暑那天下雨的话,那么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下雨天。其中四十五天是虚数,代表时间长。因为下雨,所以不能耕地,自然用不上牛了。在江苏地区还有着“小暑雨如银,大暑雨如金”的说法哦!

小暑下几点,大暑没河堤。

这句俗语主要是在河北省的一些农村地区流传,意思是说在小暑那天下雨的话,等到大暑的时候就会下大雨。

小暑不见日头,大暑晒开石头。

这是江苏和湖南地区的一句民谚,说的是在小暑那天没有太阳,是阴雨天气的话,那么大暑的时候就会出大太阳,甚至都能热到把石头晒开。

从古人流传下来的这些俗语中可以看得出,小暑节气是否下雨,对于其后天气的晴雨还是有一定预报作用的。而且自打小暑节气以后,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,并进入伏旱期;而华北、东北地区则进入多雨季节。所以,小暑下雨好不好,也要看各地情况而定。有经验的农民朋友,不妨以上面的俗语作为参考,来进行下一步的作物管理规划。

小暑的风俗

1.小暑“食新”

在古代,民间有小暑“食新”的习俗。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,人们将新割的.稻谷碾成米后,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,恳请保佑风调雨顺。并将新打的米磨成粉,制成各种美食,与邻居乡亲分享来吃,表达对丰收的祈愿。

2.吃藕

在民间还有小暑吃藕的习俗。在清咸丰年间,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。藕与“偶”同音,所以人们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。藕与莲花一样,出污泥而不染,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。

3.晒书画、衣服

小暑时节,还有晒书画、衣服的习俗。

民间的轿铺、估衣铺、皮货铺、旧书铺、字画店、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,都要晾晒各种商品。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、被褥。

4.小暑游伏

我国好多地方每到小暑时有“游伏”的习俗。在每年夏天农历初伏的第一天,家家户户都要扶老携幼,出门游玩,欣赏大自然的山花野草。因为“伏”字和“福”字同音,“游伏”,也就是“游福”,就是“有福”的寓意。

随着小暑节气的到来,各地气温会越来越高,在大量出汗的同时,大家同时也要做好自身的养生管理,保持身体健康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,如有不妥之处,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。

显示全部

收起

相关文章
精品推荐